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11:05:29编辑:观风察俗网浏览(72)
联想到国内量子光学研究的落后,大家分外感慨。
事实上,当我们在做开创性研究时,大部分情况下导师或学科带头人在布置任务时,不大可能出现已把答案、路径等都想得十分清楚。可是,如何培养年轻人,特别是从本科生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 苏东林在第十七届中国高校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系主任)年会上发言。作为一名教师,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对苏东林的启发特别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那么,如何让年轻人敢于挑战未知,能够承受在挑战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并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智慧地蹚出一条路,这正是高校需要在一个人的年轻时期(包括本科生阶段)应该培养的一种品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第三,解决真问题,鼓励学生在一线寻找价值感。
如何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让他们面对任何困难始终充满自信,即毅力,值得高校思考与琢磨。第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即便是国内的研究型大学,考虑这些问题时也往往不会把侧重点放在人上。
这可以看作是西浦管理学教育的2.0版本。如果你这样做了,大量的研究一定会产生,其中也一定会包括交叉性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在这方面,我们的初衷是在人才培养中改变专业导向,给学生提供行业背景的训练,并与产业界联合定制培养方案,让学生了解、熟悉产业,并从不同角度看待专业学习。以我们与江苏省产业研究院联合共建的西浦-集萃学院为例,在该学院成立的两年间,已经产生了几百个研究课题,几乎每个课题都会涉及交叉学科,但没有一个课题是单纯为了交叉而产生的。
这些问题靠一两个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这种模式的逻辑基础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跨越组织边界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以及进行融合式创新已成为可能。但我们经常把手段变成目的,反而把真正的目的忘掉,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我们希望将交叉升级为融合,即用行业的概念整合各类专业知识。在这种培养方式下,学科间的交叉乃至新学科的形成可能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只有在顺乎人才培养规律的大体系中,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才能长久。
因此,管理学专业教育对学生后续的跨专业学习是有帮助的它起到了为未来管理类学科专家培养后备人才的作用。而一旦其独立于整所学校的多学科体系之外,便失去了让整所学校形成跨学科专业,并建立相关组织结构的功能。然而,由于相关部门对成果的评估并非以平台为单位,而是按照教师原有学院划分,一旦有成果产生,便会引发平台内外部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资源配置、人才评估乃至教师职称评审也会出现问题。在这种生态下,老师、学生可以围绕自身兴趣轻松地展开自由探索,这也是大学存在的最根本要义之一。
《中国科学报》:必须承认,当下交叉学科建设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一大潮流,您认为高校发展交叉学科是否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换句话说,是否所有高校都应该追逐这股潮流? 席酉民:高校最重要的命题不是交不交叉,而是真正弄懂高校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平台建立后,资金、项目也随之而来。
不过,这个问题在西浦国际商学院表现得并不明显,因为我们的管理学专业学生很少本科毕业就直接就业,而是会继续深造。一是要考虑未来导向,二是要考虑学校存在的本质目的,再以此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国内很多一流大学依然将教育放在次要位置。其中,交叉学科布局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此过程中,各种专业教育也就被整合了,管理学随之成为被整合的诸多专业教育中的一部分。至于学科间的交叉以及某些交叉学科的产生,只是在该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交叉学科应自然形成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西浦在交叉学科方面多有举措,对此您有怎样的考虑? 席酉民:应该说,我们并没有刻意针对交叉学科进行过布局,而是强调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对整体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模式已经超越了此前的跨专业教育,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针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融合,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跨专业,而是联合企业和学校,研究企业未来的走势和技术需求,并将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究其原因,很多大学志不在此。毕竟如果单纯做研究,研究院所和企业可能比大学更专业。
以不久前该校成立的产业家学院为例。我们组建产业家学院的初衷,就是发现国内很多产业在技术迭代、内部管理等方面遇到很多问题。
简单地说,我国高校学科之所以很难交叉,相关学科建设也存在困难,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的资源配置体系、校内固有科层结构以及相关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采用产业+学院的办法,利用大学这一研究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形成一个诊疗团队,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小生态,并将其移植进产业,针对产业问题进行会诊,形成可行的治疗方案。
因此,我们不会特意跟随社会潮流,时不时喊出一个新名词。对此,高校首先需要做的是从教育模式上进行探索,而非片面地谈交叉。即便有,也只是在本学科领域内与少数几个专业间的交叉。这并非我们的目的,但最终会成为我们进行类似尝试的成果。
可以说,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首先必须关注教育。第一阶段即所谓1.0模式,是针对当下以专业为导向的教育所进行的改革。
时至今日,您认为当年的那些问题是否得到一定改善? 席酉民:很遗憾,我们在解决这些高校内部的机制性问题方面表现得很不尽如人意。具体而言,目前国内高校管理中通行的科层化体系是基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专业分工理论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层级结构制理论建立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但如果连人的需求都搞不清楚,何谈交叉? 所以,研究型大学一定要作出改变,让大学真正回归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定位中,再根据此定位研究学科建设如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而非分离,这极其重要。而是如前面所言,从育人的最终目的出发,反推我们现阶段应该做什么,其结果反而是领先潮流。
科研则是教师通过研究,在国际学术圈中证明其可以对人类产生贡献。如果不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便很容易陷入今天喊一个交叉、明天喊一个协作、后天又喊一个融合,虽然忙忙碌碌,却始终做皮毛文章的状况中。至产业家学院的建立,我们已经到了管理学教育的3.0版本。首先必须明确,目前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管理学所在的商科教育仍基本以专业教育为中心,其培养的本科生对自身的定位很模糊。
今年5月,该校还开设了数据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型)两个交叉学科。但事实上,近年来该校一直在校内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
在这里,我们开始了对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新一轮探索。针对他们的培养模式需要结合充分的行业知识训练、一定的创业训练以及领导力训练,我们将这种教育模式称为融合式教育。
作为西浦的二级学院,该学院在启动初期便成立了工业软件生态研究中心、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生态管理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从宏观上说,此举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上一篇:港口动力煤价格呈下行趋势
下一篇:上涨之际即离下跌之时不远矣!